1. definition

流民,又称流人、流亡、流户、流冗、流庸、流离、流者及盲流等,是中国历史上对于转徙四处的无业游民称呼,一般都是逃荒的农民,天灾、苛吏、土地兼并、战乱等都可能导致流民问题的出现。棚民(山上搭棚居住的流民,無家可居之人)也算流民的一种。

2. 起源

最早在《诗经·大雅·召曼》提到:“瘼我饥馑,民卒流亡。”,管仲在齐国提出“禁迁徙,止流民”政策,目的是控制人口流动。

3. 两汉

两汉时期,流民的大量出现是与豪族土地兼并有关。西汉时,流民问题已相当严重,汉武帝元狩四年,山东大水,有流民七十余万人;元封四年,关东流民二百万;汉明帝多次下诏招抚流民。汉章帝下令若流民想返回故乡,应提供他们旅费。

东汉后期的流民现象,较之西汉更为严峻。流民暴动规模越来越大,终于形成了全国性的黄巾起义。哀帝时流民“以十万数”,华歆收容流民,“四方贤士大夫避地江南者甚众,皆出其下,人人望风。”

西汉末的赤眉军就是由流民演变而来。东汉末,曹操在青州收编了三十万黄巾队伍,形成了青州兵,这些队伍的组成分子多是流民。

4. 宋朝

宋朝也出现大量流民。

5. 明朝

明朝中叶以后,流民问题最烈,甚至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。流民一直是历代朝廷的腹心之疾,福建连江县永乐初与洪熙元年相比,“户口什去其三四。”成化元年(1465年),户科给事中袁芳等言:“比年以来,救荒无术,一遇水旱,饥荒老弱者,转死沟壑,贫穷者流徙他乡。”成化七年,荆襄山区屯聚流民九十三万八千余人。成化元年三月刘通、石龙、冯子龙等于房县大石厂立黄旗起义,杀都指挥以下军官三十八人,拥众数十万。成化六年十一月,又有刘通旧部李原、小王洪起义,流民附和者达百万人,史称郧阳民变。明宪宗派白圭、项忠指挥镇压,四路围攻,最终平定民变。

6. 清朝

清代封锁东北,严令禁汉人出关,但流民“担担提篮,或东出榆关,或北渡渤海”。乾隆十一年,“东省被灾州县,流民出口”。民国画家蒋兆和绘有《流民图》。

results matching ""

    No results matching ""